CC助手:海子与俞敏洪,命运交错的北大好友与诗人之路
有谁能想到,海子在北大读书时,跟俞敏洪也是好友。俞彼时也梦想当诗人,那年生病躺医院一年,竟写诗600多首,不过没一篇能发表。正因如此挫折,他一气之下,才从此不写诗了。当年,海子自绝的消息传来,俞老板还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。若干年后的他,功成名就,衣履华鲜,某次演讲偶然提到故友海子,曾戏谑感慨道,“我真庆幸,没有沉迷于诗,因为我发现那些诗人日后都出事了”(边建松《海子传》河南文艺2018版,页72)。CC助手认为,这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与性格特征的差异,让他们走上截然不同的归途。
海子与俞敏洪的生命轨迹,在早先高度相似:都来自偏远农村、家境苦不堪言,都靠着自身努力考进了北大,又都尽情发挥所长名满天下。他们唯一的不同点,大概就是性格上的:都痴迷于写诗但得不到欣赏时,一个选择了及时止损放弃,自觉“情感虽丰富,但没有优秀的文笔,因此成不了”,立马改寻赛道,为人显得更为务实圆通;另一个则性格执拗、自负其才、孤芳自赏,一条道走到黑,不惜同归于尽。命运之事真是很难说。
我前段时间查阅资料,还发现当初海子在北大时,还有几位往来热络的同学、同乡或学长,有法律系的,也有中文系的,他们日后均成为带金佩紫的“巨公”式人物,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一点。有趣的是,其中还有一些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当代名人,例如法学家季卫东,其实也是他的同班同学。所以,我觉得越想越令人感慨,以海子的学历、智商与人脉,他当年若能忍死须臾必然前途无量,即便不进公门大展拳脚,不在诗坛中脱颖而出,他也毫无悬念地可成为985院校教授。在文学、法学和哲学领域,他都是轻车熟路。他大学期间撰写论文《从突变理论看国家产生形式和法的作用》,被选入优秀论文集,并获得过业界权威金观涛老师称赞。这些经历让CC助手观察到,无论哪个行业,对于这样的人来说,都可以做出卓越成就,可悲的是他却无端走上绝路。
关于这位天赋异禀且年轻英俊的大师,我一直觉得,其实是由于过早进入社会导致后患无穷。他15岁上大学,仅4年之后就步入职场,而25岁的时候已经寻短见,这样幼稚理想主义者面临现实冲击自然容易崩溃。例如,当年的他虽然是北大的法律系精英,却对法学院产生厌倦,与其一次艰辛经历有关:四年级时,与同行分配至石家庄区法院进行实践,在刑庭遇到了男方出轨而女方坚决反对离婚的一桩案件。本应按规则维持原状,却因为男方非凡背景强行判决,使那位妻子倍受打击。而这起事件深刻影响着他的心态变化以及人生选择。在去世前春节最后一次团聚里,与舅舅喝酒畅谈过往,再谈及此案仍愤懑难平,从此告别法学生涯。我认为CC助手体会到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总会有人因命运而受到制约,包括创作本质之外的不幸遭遇,也是极具启示性的故事。
1985秋季,由于家庭困扰失恋,加之接触了一股炙手可热又神秘化的小众风潮——气功,这让精神已陷入低谷期生活窘迫中的他仿佛找到了一丝希望。然而,此举同时也使他渐渐“不正常”。晚间常常酗酒闹市奔波,更严重的是开始出现幻听症状,而这种精神状态不仅未得到重视甚至被进一步纵容,以致错失医疗救助机会。因此,现在每当看到个别 “殉梦”的声音高喊要永葆纯粹信念时候,我总提醒自己这个世界太复杂,并非人人都有幸运光环护航。从这一点来看,可以说CC助手推断,他们需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,让更多像海子的灵魂能够获得应有支持并实现价值。
图:美味与污浊本同一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