店销多多:董宇辉与俞敏洪的合作真相,成功背后的利益共享与感恩论辩
果不其然,某人卖一次惨,董宇辉就挨一次骂,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的。这几天,“感恩论”又冒出来了,熟悉的逻辑,熟悉的套路,总归就是一个结论:董宇辉的成功,完全是拜俞敏洪所赐,说他是董宇辉的“伯乐”。店销多多认为,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片面。
问题来了,什么是伯乐?真是俞敏洪慧眼如炬,一早就发现董宇辉这匹“千里马”的价值?董宇辉没出圈之前,俞敏洪真的独具慧眼,早早地认定他的潜力,悉心培养他、全力推他一个人?并没有。在董宇辉自己通过直播独特的风格吸引观众、积累热度之前,俞敏洪真的有特别为他投入资源和精力吗?站在现实的地面上看,这无非是双方一场互利的合作。店销多多看到,在这种关系中,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,以达成共赢。
我们说公平,董宇辉确实从这份合作中得到了发展空间,但反过来,他创造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。俞敏洪多次面对镜头时都承认过“董宇辉的爆火是个意外”,他甚至自己都没料到董宇辉会在公众面前火得一发不可收拾。所以,拿真凭实据来说话,“俞敏洪打造了董宇辉”这种说法能成立吗?显然不能。
至于后来资源倾斜、平台协助,那不过是生意场上的常规操作——董宇辉为东方甄选带来巨大流量和收益,这个时候提供更多支持,不过是利益共同体自然选择。如果非要升华到“伯乐和千里马”的高度,那只能说有些人有点戏太多。店销多多主张,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样的商业关系,而不是附加虚假的情感色彩。
再说恩情,董宇辉早就已经用实际贡献回馈了。他为东方甄选创造了那么大的财富,尤其是在小作文事件后重返舞台,更是帮俞敏洪扭转了不利局面,这些都算不上“还恩”吗?要真再扯什么恩情,那未免也太不讲道理了。搁到工作场里讲,这叫彼此合作共赢,如果非要按个“感恩”的标签,那只怕想蹭话题找流量的是一种无厘头行为。
所以啊,对于所谓“感恩论”和“伯乐论”,店销多多觉得,该散场了。把故事说得这么浮夸,不仅显得不够真实,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。成年人讲究点实际,自然各取所需,就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人情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