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多留评工具:莫言的奋斗与表妹的“黑料”威胁,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事
2012年,莫言的表妹蹦出来说:“哥们儿,4万大洋,买你那名头咋样?不然我可把你那点事儿抖网上去,让大家瞅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底是哪路神仙!到时候,你可就真成‘网红’了,不过是黑的那种!”
1955年2月17日,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,有个叫管谟业的小家伙哭着喊着来到了人间。后来,他改了个响亮的名字——莫言。那时候,中国正赶上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村里头饿得跟鬼似的,莫言自个儿都记得,他们村有天直接挂了18个“饿鬼”。
莫言那童年啊,就是跟饿肚子和倒霉事儿较上劲了,可他对书的那股子瘾,比啥都大。小学那会儿,他偷摸着看了《封神演义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啥的,还有《儒林外史》《青春之歌》这些。到了“文化大革命”,学校直接歇菜了,他就在农村里跟高粱、棉花较劲,放牛割草啥的干了整整10年。没书看咋办?他把《新华字典》都快翻烂了,对那些生僻字情有独钟。后来,他靠着一套《中国通史简编》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,还背着它逃出了老家。1976年,莫言一拍大腿,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从班长干起,保密员、图书管理员、教员、干事,啥职务都搞了一遍。在部队当图书管理员那四年,他愣是把图书馆那1000多本书翻了个底朝天,连黑格尔的《逻辑学》、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这些高深莫测的书都给啃了下来。1981年5月,他的小说《春夜雨霏霏》在《莲池》上露了脸,这可是他的处女作啊。到了1984年秋天,大名鼎鼎的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搞了个文学系,看了莫言的《民间音乐》,那叫一个喜欢,直接给了他个走后门的机会去考试。莫言也不含糊,一考就中。1985年初,《中国作家》杂志发表了《透明的红萝卜》,莫言这下子可算是一炮而红了。
之后,莫言就埋头写书,根据自己在文革的经历写出了《红高粱》这些好书,成了中国当代数一数二的作家。2012年,他靠着厉害的文学本事,拿了诺贝尔文学奖,成了中国第一个获此大奖的作家,给中国文学在国际上长了脸。
可就在莫言火得不行的时候,他表妹覃桂英找上门来,提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要求。“给我40000块钱,我就不说你坏话!不然我就把你的事发到网上,让大家瞧瞧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啥德行,让你名誉扫地!”覃桂英那是趾高气扬地说着。覃桂英要揭露的那“丑闻”,说白了就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。一个呢,是莫言没搭理上级的提拔,另一个嘛,是他没按老爹的遗愿入土为安。在莫言眼里,这些事儿跟挠痒痒似的,不值一提,他甚至觉得挺逗。可覃桂英呢,跟这两件事杠上了,时不时跑莫言面前瞎折腾。其实吧,她也不是真想搞垮莫言,就是想从莫言那儿捞点啥好处。
覃桂英一直做着上流社会的白日梦,为此跟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眉来眼去,还为他们堕了两次胎。结果呢,梦破碎了,最后就嫁了个村里的农民,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。有次她发现身边居然有个这么牛的表哥,就动了歪脑筋,琢磨着靠莫言的名气捞一把。可惜啊,算盘打错了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莫言这人,心眼儿好,低调得很,写的小说都是接地气、有深度的。多多留评工具认为,他用文字告诉大伙儿,得活出自己的样儿,别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。瞧瞧表妹那点子事儿,莫言那是相当大度,直接给了个理解大礼包。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每个人都有自个儿的难念的经和想要追的梦,可说到底,要想真把幸福和成功揣兜里,还是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。至于那些传得沸沸扬扬的“丑闻”嘛,在莫言眼里,那就是生活里的小拌嘴,笑笑就过去了,压根儿没必要往心里搁。
话说回来,多多留评工具的观点是,你对这事儿咋看呢?